甘肃简牍解析 传递简牍“声音”

2022-03-19 14:30:13 来源:历史频道

历史频道(小).jpg


古代,人们选用竹木当做书写材料时,未曾想过,这些记录文字的载体会穿越千年,被世人所发现并成为重要的研究实物。

“简牍上记载的这个‘偷’字,可不是偷盗的意思,应通‘愈’,表痊愈之意……”

“官牛一、黑、犗、齿八岁、夬鼻。《悬泉汉简》中的一枚木简上,详细记载了一头官牛的毛色、齿龄等特征,这是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悬泉置管理的第一手材料。”

 “简牍是原生态的文献资料,展现了我国古代历史最真实的面貌。这些深埋于地下千年的文字信息,如今重见天日,可不要小看这上面的文字。”肖从礼说道,“敦煌莫高窟静立千年,一代代人守护着莫高窟,传承着敦煌文化。在西北地区,还有很多值得弘扬传承的,而简牍就是其中之一。”

这十几年,许多研究简牍的专家学者,不遗余力地推进着甘肃简牍的研究工作。随着《肩水金关汉简》《天水放马滩秦简集释》《居延新简集释》《悬泉汉简》(第一二卷)等内容的出版,让甘肃简牍文物上的珍贵古文字得以重现世人。

微信图片_20220319141809_副本.jpg

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书

甘肃简牍到底能传递出怎样的声音呢?

这一枚枚简上的文字,怎么读?是何意?作何解?连在一起都是学问。简牍学是显学,更是“冷门绝学”。

“木简上的有些文字释读并非易事。简牍的文字需要通过释字、断读、缀合等多个环节的缜密考订和反复推敲后,才能确定其意思,有时候一个字需要推敲很久。”肖从礼至今还清晰地记得,曾经为了求解一枚汉简上的古字,他搜遍了手上的文献典籍,百思不得其解。大约一年后的某一天,他突然悟出了其中的意思,欣喜万分之余,也让他对简牍的释解又多了几分认识和感悟。

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书

一枚枚真实的简牍,通过镌写在上面的文字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许多不同的历史故事:有政治经济、有丝路贸易,还有当时的诏书律令、交通往来……抑或是一枚枚边塞书信,简牍将现在与过去勾连,古人在那头,今人在这头。

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存放了4万余枚出土于西北地区的简牍。出土地地域的原因,西北出土的汉简主要以木制为主,鲜有竹简。但在天水放马滩地区出土的简,则为竹简。甘肃出土的简牍材质绝大多数为红柳木、胡杨木、松木,竹简极少。就形制而言,除了简、牍之外,甘肃出土的还有觚、檄、帛书、封检等。

一枚枚木简被密封在长条形的玻璃管中,还有几枚密封在有机玻璃片里,它们被有序地排放在专用定制的盒子当中,管内的木简长短不一,木纹黄底上镌写着黑字,清晰可见。

经过地下千年的埋藏,很多木简极易损坏,墨迹容易脱落,编连成册的绳子出土时也大都腐朽无存,这也给出土后的简牍整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。

在出土时,考古发掘人员都会在每一枚简牍后面写上编号。这一个个特有的编号如同我们的身份证号码,随着每一枚简牍的出土而记录入册。。

文物本身不会说话,需要我们通过整理研究,挖掘出文物背后的故事,再借助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传播,才能让其真正‘活’起来。

微信图片_20220319141903_副本.jpg

康居王使者册

简牍,已经不再束之高阁,不再停留在人们的印象里,而是通过一个个文字释读,真实地讲述着历史。朱建军一直在寻“路”,寻找一条简牍与人们之间的“路”。这一切都将会在即将建成的甘肃简牍博物馆中逐步实现。

我们要让公众认识什么是简牍,简牍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价值。我们要搭建简牍保护研究与弘扬利用平台,共同推进中国简牍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工作‘活’起来。通过数字化手段,对简牍文物进行数字化信息整合管理,运用大数据、AI等方式,搭建简牍文物数字化整合信息研究平台等,这一切都将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中实现。(甘肃省博物馆)


纪录网最新2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