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兰州讯(融媒体中心 摄影报道)9月10日,七里河区政府新闻办举行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。七里河区教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王炜等介绍七里河区全域集团化办学改革的相关政策,展示七里河区推进教育领域改革,加快全区教育发展进程和取得的成绩。
据介绍,2020年以来,七里河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《七里河区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(2020-2023年)》《七里河区义务教育“扩容增校”实施方案》,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为“先手棋”,以全域集团化办学为“压舱石”,聚力办学品质提升,扩大优质学校建设。经过5年实践,构建形成了“城乡一体协同发展、全域覆盖集群发展、基地支撑全面发展”的三大新样态,辖区优质学校辐射力度不断增强。趟出了以资源整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,以集团化办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“七里河路径”。区域教育发展全面换挡提速,迈进快车道。全域集团化办学,让不同学校,同频共进,校际间物理“围墙”和空间距离逐步打破,协同、多元、开放的管理模式迭代升级。
三年前的七里河区农村教育,学校分散、师资分散、管理分散,投入大,质量低,教学点的孩子们不能享受完整的学校教育。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实际,制定出台《七里河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方案》,全面启动了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工作。将青岗小学等26所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整合至交通便利的乡镇中心地区,就近分流学生411名,调配师资146名,转岗生活教师31名。投入专项资金380万元扩建兰州市第二十九中学为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,同步改善黄峪中学寄宿设施条件,并建成阿干镇、黄峪镇2处免费“学生公寓”。由政府买单,为全区寄宿学生提供免费三餐、生活用品及校车接送服务,以“学的用心、吃的合心、住的舒心、家长放心”的“四心”服务标准,全方位保障学生学、吃、穿、住、行、安全等方面需求。资源整合实现了农村学校资源配置和师资结构的“双优化”,缩小了城乡一体化的空间距离和差异系数,为“融”通城乡的集团化办学储备了条件,也为兰州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人民网、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全方位、多时段进行了持续跟踪报道。
区委区政府吸取各地成功经验,以“集团化办学”作为推进全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破题之策,将全地区75所中小学以“1+N+1”的联合方式分别组建10个教育集团,实现集团化办学全域覆盖。每个集团以1所核心学校为总校,N所城乡学校为分校,实行管理、资源、教学、师资等方面的深度融合,充分发挥集团总校的品牌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,激发集团内学校办学活力。在此基础上,鼓励集团利用农村学校闲置校产建成8所校外教育实践基地,开发了“红色教育+”“劳动教育+”“科技教育+”等系列校外实践课程体系,拓展和丰富了学校教育课程结构。通过研制总校“品质菜单”和分校“特色菜单”,总结推广集团总校办学优势和成型经验,提供课程配送和教学研训服务,促进集团分校特色化发展,逐步提升办学品质。
依托集团“大教研”平台,聚焦“双减”工作,强化校内减负提质,在10个集团校内全面推行“学在课堂、练在课堂、成长在课堂”的“三在课堂”教学模式,优化作业设计,强化面批面改面辅,不断探索变革评价方式,改进教师授课方法,打造高效课堂。立足课后服务增强育人成效,有效利用校本资源,充分挖掘社会资源,全面推进“馆校共建”,切实提高“1+X”课后服务课程育人质量。在优化落实作业辅导“1”的基础上,不断丰富和完善“X课程”,特别注重体育、劳动、科学、艺术课程的开发和拓展,用制度化、体系化、资源化的课程实现课堂与课后的无缝对接和有效延展。强化全区103家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,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动态清零,常态化联合市场监管、消防救援、公安等部门开展监管和重点时段专项整治。以校内校外双向发力,切实营造教育良好生态,助推集团化办学朝着固本务实、多元高效的良性方向发展。